核事故大面积清除是核泄漏事故处理的世界性难题,国外专家曾预言,没有哪个国家能突破这一禁区。然而,总参工程兵某研究所的一项成果让西方专家震惊,连声称赞“中国军人最善于创造奇迹”。
核事故大面积清除是核泄漏事故处理的世界性难题,世界各国都采用清水冲洗、铲土去污和深翻耕地等办法对核沾染区进行去污处理。这一些方法不仅费用昂贵,而且还也许会出现二次污染,达不到根治的目的。
国外专家的这种不信任不是没理由的,因为我国对这一技术探讨研究起步晚,没有相关的资料和经验,更没有这方面的专业人才。
总参工程兵某研究所却敢为人先,决定啃掉这块硬骨头!通过不懈努力,他们成功了,研制出的剥离型成膜去污材料不但可以用于和平时期核泄漏事故的污染清除,也可用于战时核袭击、准核化袭击的应急通道的开辟,使我国跻身掌握核事故大面积放射性污染清除技术的少数先进国家之列。
消息传开,某西方国家的专家们感到震惊,惊叹这是一个奇迹,称赞中国军人是善于创造奇迹的人。
面对成绩,该研究所并没有停止创新的步伐。2008年奥运会前夕,由该所承制的价值1000多万元的奥运专用安保装备及耗材成功生产完毕,并通过军检验收,服务奥运安保工作。这批设备最重要的包含11台压制去污移动式专用喷洒机、11台膜体回收机、14套多功能喷头、110吨某型压制去污剂和30吨清洗液。它们大多数都用在奥运场馆可能遭受“脏弹”袭击后,对放射性污染做全面彻底的清除,这将大幅度的提升恐怖事件发生后对现场放射性污染的应急解决能力。总部机关领导精确指出:“该装备性能优良、制造精细、质量过硬,为奥运安保工作在放射性污染消除方面提供了新产品、新方法,丰富了我军反核恐怖的技术方法,增强了我军放射性污染处置能力,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顺顺利利地进行提供了安全保障”。
“预应力锚索加固机理与设计计算方式及施工工艺”是由该所研究成功,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重要成果,他们运用这一先进的技术,先后参加了三峡、黄河小浪底、漫湾水电站、南昆铁路等近百项国防和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和抢险任务,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上百亿元。1989年1月7日,正在建设中的我国第二大水电站云南漫湾水电站大坝左岸突然发生塌方,20多万立方米的泥石铺天盖地淹没了坝基和一大批施工设备。
灾情危急!形势严峻!一时间,国家相关部委领导和国内外知名的水电专家纷纷赶到现场,我国著名锚固专家、该所高级工程师刘玉堂也在其中。两名外国专家在滑坡现场抓起一把强化的石渣反复揣摩,纷纷耸肩摇头。国内专家组经过反复论证,结论是按照传统方案施工,要稳固住有80万吨下滑力的破碎山体,至少需要两年时间。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国家已投入的3亿元资金甚至水电体制改革的成果将大受影响。
看着部长、省长们焦急的目光,沉默不言的刘玉堂一语惊人,他说,采用锚索加固技术三个月就可以把山体固住。顿时,刘玉堂成了漫湾水电站建设者们的最后希望。
为了工程按时完工,该所技术人员在令人头晕目眩的高边坡上搭架、打孔、下索,晚上又在昏暗的灯光下设计、计算。为了更好的提高锚索的稳定性,他们敢于挑战自我,依据工程需要,加大了锚力,采用了600吨级锚索。然而,当时国内最高只用过500吨级。刘玉堂认为,科学研究没有极限,重点是大胆探索,敢于挑战。他在反复试验的情况下打下了67根300吨级的自由锚索,21根600吨级的预应力锚索,最深的钻孔达到60米,大小锚索的总抗滑力达到40万吨以上。90天不到,该所专家用智慧和自信扛起了塌陷的大山脊梁,把山体牢牢固定在澜沧江畔。
1998年,我国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该所先后三次派专家组到抗洪一线指导抗洪。回所后,官兵们用血肉之躯抵御洪魔的身影在专家们心中久久挥之不去。
“我们已确定进入了科技时代,还依靠过去肩扛背驮,脚踩手摸的原始抗洪手段,这是我们的失职啊!”一位老专家的话深深刺痛了所领导的心。所党委决定,向上级机关请示把防灾减灾正式纳入防护科研体系,并组成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周丰峻为组长的“抗洪抢险器材项目”组,对抗洪抢险急需器材进行集中攻关。经过三年的努力,他完成了这一课题的研究,给堤坝边坡拉上了一道“保护网”。当他们研制的装配式玻璃钢防洪子堤、多用途快速气动植桩机、导滤反压围桶等抗洪抢险器材全部获得成功并装备全军抗洪抢险部队后,受到了和总部首长的高度评价。
潮起潮落,大浪淘沙。该所长期致力于防灾减灾技术探讨研究,20多项获得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的成果大范围的应用于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紧急险情处理和防核反恐等领域,经受了“战场”与“市场”的双重考验,为国家减少经济损失数百亿元。经国土资源部批准,该所被核定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甲级勘查、甲级设计、甲级实施工程单位。